栏目导航

2017-12-1

仁爱满园 结伴同行

无锡市仁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施方案

自2017年下半年申报市课程游戏化项目研讨,我园与阳光惠景幼儿园结对,成为课程游戏化共建单位。在将近一年的申报过程中,先后多次修改了课程游戏化共建方案,明确了帮扶任务和自身建设任务,落实了各项研究举措,贯彻落实《指南》精神,并结合我园园本特色,改革园所环境以及课程建设,开展我园课程游戏化,构建“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环境,协同阳光惠景幼儿园共同发展。

一、仁者爱人,和谐奋进——共建园基本情况

1、园所概况

我园创建于2009年9月,是一所小区配套的的公办幼儿园、占地面积7415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现有12个班级, 2012年被评为江苏省优质幼儿园。我园拥有一支具有优良专业素质的教师队伍,在“仁者爱人、满园和畅”的办园宗旨引领下,幼儿园坚持走“科研兴园”之路,立足礼仪课题,亮出仁和特色,确立了“践行仁爱、崇尚和乐、彰显仁美、和合成长”的课程理念,充分挖掘幼儿在生活经验、社会实践、家园配合中有价值的礼仪教育内容,开展幼儿礼仪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用爱心、诚心关注每个孩子的情感发展;用恒心、耐心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

2、园所优势

(1)骨干引领,提供基础

我园现有十二个班级,在园幼儿351人,在岗教职工54人,专任教师33名,在岗教师大专以上学历达100%,“市教学能手”、“市教学新秀”、“区学科带头人”、“区教学能手”等骨干教师迅速成长、脱颖而出。

(2)理论扎实,凸显成果

建园来,幼儿园围绕“让每个幼儿在梦想的蓝天下,健康、快乐、自信地结伴飞翔”的育人目标,努力凸显“仁者爱人、满园和畅”的办园特色,以德立人彰显“仁心人美”的校园文化,以“仁”彰显特色、以“和”提升品位。积极创设仁美的校园环境、以“仁心的科学管理、仁爱的专业的师资、和合的服务理念、和乐的团队氛围”亮出“仁和”特色,致力内涵品质办园。幼儿园开展的国家级、省市级课题研究成果丰硕,获得中央教科所重点课题先进单位等多项奖,逐步形成礼仪、家园特色,为幼儿园教育内涵与品质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保障。

(3)园所文化,彰显特色

幼儿园将《指南》和课程游戏化精神积极渗透,确立了“践行仁爱、崇尚和乐、彰显仁美、和合成长”的课程理念,积极倡导“幼儿一日活动重规范、教育活动重组织、游戏活动重指导”的原则,不断丰富课程内涵,提升课程实施的水平,努力整合社区和家庭多方面教育资源,推进课程改革,用爱心、诚心关注每个孩子的情感发展,用恒心、耐心关注每个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打造一片孩子成长的乐土,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质幼儿园,无锡市文明单位,市平安校园,市绿色学校、省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市“爱生三走进”先进集体等。

3、问题与思考

(1)我们的环境。

现状:园所的户外环境比较大,却没有充分地运用起来。在户外游戏中,只利用了场地中央塑胶地,园所周围有许多绿化地,可能是教师们考虑安全问题,所以利用率也并不高。而室内环境只集中在活动室,而把宽敞明亮的功能活动室以及风雨操场忽略了,空间的使用完全取决于教师,缺少孩子的参与。

问题折射:环境不够开放,功能有待开发,很多都是以成人的视角去设计的,缺少孩子的参与,环境美观、整洁,教育功能却不显著。室内外环境设计有待优化,功能有待开发。

(2)我们的游戏。

现状:区域游戏无论是游戏的主题、游戏的材料、游戏的空间等,来源于老师的较多,孩子参与设计的游戏较少;游戏材料很多,美观精致,但大多都是高结构的、展示类的成品材料。幼儿在游戏过程的表征运用较单一,表征内容不丰富。

问题折射:游戏预设多于生成,教师不断把自己的愿望和想法在“引导”中加给幼儿,规定着幼儿游戏活动的方式方法。游戏内容缺乏创新,组织形式以集体组织为主。教师在行为上比较高控,对幼儿缺乏有效的观察,课程的意识比较欠缺。

(3)我们的老师

现状:老师自身的角色意识比较淡薄,在行为上比较高控,对幼儿缺乏有效的观察,课程的意识比较欠缺。

问题折射:对课程游戏化的理论学习还有待于提高,并且针对课程建设需要学会反思与调整,改造课程观,优化游戏组织形式,形成完善的课程游戏化体系。

    二、优化建设,创新发展——自身建设任务

(一)内化体悟,明晰课程游戏化理念

1、理论引领。每个教师的专业起点不同,工作经验不同,对儿童观、教育观和课程观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为了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切实解决我园游戏化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我们采用自主学习、分层学习、集体学习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促使教师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

2、自主学习。由课程游戏化核心小组先行学习,收集文献资料,列出一系列与课程游戏化相关的专业书籍和学习资料目录,整理分类,分成必读内容和自选内容两大类:必读内容有《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要求》、《课程游戏化项目六个支架》、《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游戏与儿童发展》、《观察儿童——实践操作指南》、《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等;选读内容有《与孩子们共同生活》、《学习故事与早期教育:构建学习者的形象》、《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等。鼓励教师个性化自主学习,自建学习研究共同体,进一步明确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目标和理念,让教育回归生活,把游戏还给孩子。

3、分层研讨。幼儿课程游戏化建设的主体是教师,通过多方位、分层次的学习研讨活动:如“周三分享日”、“骨干带教团”、“3+1骨干岗位竞聘”、“竞赛练兵”等,不断更新教师理念,引领教师对课程游戏化认同体悟,为教师搭建更多的研究、实践和反思的平台,给教师更大的自主性,在思维碰撞中学习和识别有价值的信息,提升游戏中的观察能力及深入解读反思的能力以及教师在游戏中有效的介入与互动。

4、特色研训。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教研方法,优化教研模式,积极开展“三步诊断项目研讨”、“游戏活动观摩研讨”、“课例旅行展示交流”等实践研究,积累典型案例,组织专题研讨,研究课程实施中的真问题,依托集体智慧,寻求教育良策,使理念与行为接轨,提高教师观察、反思、调整活动的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5、共同提高。积极开展与建设园之间的实践教学、游戏观摩等活动,在活动中共同探究课程游戏化的内涵,全面推动课程游戏化进程。

(二)优化建设,改造课程游戏化方案

在已有课程框架的基础上,将“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课程游戏精神渗透在一日活动组织中,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学习特点,贴近幼儿的生活、兴趣与需要,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

1、创设游戏化的生活空间——自由愉悦:建立和谐融洽的师幼、幼幼关系,教师和幼儿以朋友的方式相处,真正走近幼儿,和他们一起交谈、游戏,善于观察孩子,解读童心,并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表征),并积极呈现,活动室内到处可见师幼、幼幼、幼儿与环境之间互动的痕迹,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被尊重、被需要,感受到平等、和谐和愉悦。

2、合理调整一日生活作息——自主有序: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我们将把一日所有的活动都纳入课程游戏化的视野,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调整幼儿作息制度,实行弹性管理,以块面进行安排,在科学合理的原则下,允许师幼结合自己班级孩子生活学习的特点与需求,做出班本化的调整,给儿童更多自由自主的时间。场地(户外场地、专用活动室等)由老师们根据活动需要,采用预约、协商的办法解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幼儿现实需要,减少幼儿等待时间,给予幼儿更多自发自主活动的机会。

从幼儿的生活需要、兴趣热点出发,运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组织幼儿自由讨论,规划班级里能够自我管理的项目,如管理自然角、盥洗等,设计“班级管理图”,每位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成为项目“小小管理员”,合理规划班级活动区域,桌椅摆放,共同制定游戏规则、班级公约、班级成员职责表等,引导幼儿在发现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友好的学习态度,建立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真正成为班级小主人。

3、建立游戏化的组织方式——灵活丰富多样: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生动活泼、多种形式的过程,要灵活采用全班集体、小组、个别等多种活动形式,珍视游戏和生活的教育价值,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最大限度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1)因需而设的集体分享活动

落实《指南》精神,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根据幼儿学习发展的需要,重新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优化互动方式,通过讨论、分享、交流等多种形式解决儿童学习游戏中的有价值的问题,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多元有趣的区角游戏活动

从幼儿兴趣需要出发,创建多样化的游戏活动区域,支持幼儿自主游戏。游戏的场景、收归清洁、角色、材料的使用、规则由幼儿自己决定。注重自发游戏中多样化的经验,提供安全的、多样的、有层次性、可操作的材料,各年级在每个主题中不断改变幼儿的学习方式,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及活动的状况及时调整活动材料,幼儿在与各类材料的互相作用中,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在观察、体验、探索、发现中积累各种经验,推进幼儿个性化发展。

(3)自主合作的混班游戏活动

继续深入开展混班游戏合作项目的研究与实践,打破幼儿园班级、年龄以及运动场地的限制,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主的游戏环境,鼓励教师探索有效的方式观察、记录、解读孩子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最大限度满足幼儿的内在需要,师幼共同讨论确定游戏内容,制定混班游戏规则,收集游戏材料,布局游戏场景,自由自主地合作与共享混班游戏的乐趣,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凸显富有仁和特色的混班游戏。

(4)仁爱和谐的礼仪文化渗透:进一步凸显我园“仁者爱人、满园和畅”的办园特色,立足礼仪家园特色,充分挖掘幼儿在生活经验、社会实践、家园配合中有价值的礼仪教育内容,和幼儿共同讨论、规划游戏空间与区域设置,设置“走进图画书”亲子阅读吧,形成“童话剧场”、“童话道具屋”、“演员化妆间”、“排练表演间”等主题场馆,鼓励孩子们根据自身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相互交流,扮演着自己的童话人物,从中懂得礼仪小知识;充分利用廊道、各班活动室门口设计各具特色的“游戏资源库”,师幼共同收集、丰富低结构的、真实的、开放的等多种材料,并按照幼儿的分类方式进行归类摆放,为幼儿游戏的开展提供物质支持;廊道建成健身、礼仪长廊,每个区域都设置不同的礼仪要求,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世界不同国家的礼仪方式;楼梯拐角处建成“樱桃小厨”、“甜品小站”、“惠山古镇”、“阿福棋社”等礼仪特色活动场所,贴近孩子实际生活,为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学会良好的礼仪行为打下基础。

4、改造游戏化的环境——互动变化自主

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一部分,在创设幼儿园游戏环境时,从幼儿园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环境的教育价值,对幼儿园整体环境(园舍、内外操场、班级、廊道、功能室)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布局,因地制宜、想方设法,使环境更具有生命的气息,更能促进幼儿全面健康成长。

(1)自主自由的班级游戏环境

班级提供丰富游戏活动材料,积极探索资源架的材料提供、分类及摆放等,根据班级情况,科学、合理地创设不同的游戏区,满足幼儿多方面能力发展的需要。合理划分区角、巧妙利用空间,充分利用教室角落、楼道、寝室、走廊等地设置区角,利用桌子、柜子、纸箱等进行分隔,使幼儿有更多的空间进行各类区角游戏。

(2)合作共享的公共游戏环境

将一楼风雨操场进行再规划,与亲子园连成一片,设计成为“四季百变园”公共活动区域,巧妙利用边、角等打造长廊、舞台等,增加场地的游戏性、可变性,让幼儿的自主游戏更丰富。开放的环境及丰富的材料提供,使之成为开放式的空间既可以成为班级游戏的延伸与补充,也可以成为混龄游戏的基地,按照自主游戏意愿布置游戏场景,鼓励幼儿自由选择、自主体验、创新玩法。

在公共走廊设开设家园互动游戏场所,为幼儿园本土化的游戏开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和舞台。游戏区域均为开放式,区域内只有一些柜子、架子、师生共同收集的各种低结构、无结构的游戏材料,如大纸箱、纸板、瓶罐等,幼儿可以根据需要自主创设、调整,根据游戏的需要,自行进行重新组合,游戏环境也由幼儿自主创设,并逐步过渡到混龄游戏,提供不同年龄幼儿的交往环境,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学会分工。

(3)互动好玩的户外游戏环境

幼儿园户外活动面积达4866 平方米,我园在原有基础上,因地制宜,重新规划场地的格局,利用户外操场宽敞的特点,将原有的运动功能与游戏功能结合起来,打造“户外运动游戏场”,实现空间的交叉利用,一方面根据建筑特点,在幼儿园东环形操场处增加攀爬墙群、沙池和自行车赛道等,增添运动架、油桶、沙袋等材料,将这些材料与场地中的树、大型运动器械、墙面和路面等进行组合,实现户外活动场地的利用效能最优化,为幼儿提供更大、更充分的运动空间。另一方面进一步扩大种植园地面积,打造“快乐农场”,增加幼儿种植观察、记录的工具与材料,提供幼儿种植箱、无土栽培管等供幼儿进行种植体验活动。在种植园地旁增加“竹梯荡绳”、“轮胎木桩”、“PVC管投掷”、“泥玩家”、“野营帐篷”等游戏活动区域,丰富幼儿游戏种类。同时在操场一侧设置“资源列车”,在幼儿需要时就能自选材料,将户外场地设置成自己喜欢的游戏区域,如运动万花筒、灌篮高手、球球天地、小小勇士等,在自然的环境中友好协商、制订规则、扮演角色、自主体验,创新玩法。

5、利用游戏教育资源——整合优化共享

课程要拓展,必须整合课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真正达到满足幼儿所需,满足教师所需,满足课程游戏化建设所需。从我园课程目标出发,结合课程内容,有效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从幼儿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现象、事物、材料、文化、民俗(节日)等方面入手,以多种方式建立“课程资源信息库”,共享课程资源,引导幼儿在与这些环境资源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将资源转化为经验。

(1)有效利用环境及社区资源

充分利用园所附近既有丰富的环境资源,如惠山森林公园、惠山古镇、京杭大运河、居民小区、银行、超市、电影院、购物广场等环境资源,同时有效利用社区资源,与仁和社区、武警部队、无锡市社会福利院等单位签订共建协议书,建立 “社会实践基地”,在此基础上,运用沟通---拓展---整合的形式,构建教育资源,使得生活、游戏与课程之间有了关联。

(2)有效利用家长资源

高质量的家园关系是双向互惠的,能够形成合力、促进幼儿的发展。基于我园礼仪、家园课题特色以及目前的家园共育现状,我们秉承“家园携手、合作共赢”的家园共育理念,运用专业素养向家庭和大众传播现代儿童教育理念和知识,提升家庭科学育儿能力。

走入家庭、社区,积极开展系列文明礼仪“微行动”,家长和孩子共同搜集日常生活中点滴良好礼仪习惯的行为表现,创设仁美家园文化长廊,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进一步弘扬新时代的礼仪文化,家园共育新理念等。

搭建多途径家园共育平台,通过举办全园、年级、班级等多种形式的亲子活动,互动分享、合作交流加强亲子间的沟通,有效挖掘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的资源,形成“良好习惯伴我行”亲子画册,朗朗上口,亲子共读,喜闻乐见,家园同步,将好习惯养成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细节之中。

通过建立家长资源信息库,招募家长志愿者,鼓励有时间、手工能力强的家长,参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设计和制作;邀请有艺术特长的家长指导幼儿区角活动;征集不同职业的家长,为幼儿组织集体教学活动等。

建设园和共建园在各园家长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立家委会联席制,同时结合两园的价值资源库,进行家长进班的志愿者活动以及家长公益讲座、家长沙龙、家教资源中心等,联合结成互助对话合作小组,参与幼儿园的课程建设以及活动策划等,帮助家长解决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共性的问题和困惑,协助家长更快更好地转变育儿理念。

(3)建立“课程资源信息库”

资源内容主要包括教师自行设计的多媒体课件、主题区域游戏设计方案、触摸屏游戏资源、科研资料、教师反思、获奖论文、课题成果、园本培训、各类培训光盘等。以“文本、多媒体、实物”等多种方式积累更多、更好的课程资源,并探索建立便捷的查阅方式,探索课程资源的家园共享方式,使课程资源库更好地为课程实施、为家园共育为服务。

(三)注重实效,提高课程游戏化水平

我园与阳光惠景实验幼儿园结成共建协作体,通过园本教研活动与建设园的园际联研活动等,在不断建设和学习互动中,提升教师课程游戏化实施能力。

1、观察和正确解读孩子的游戏行为

(1)观察为先:《指南》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引导教师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幼儿实际发生的行为及其情景,我们用“定人、定点、幼儿自我记录”等方法进行观察记录,重点把握观察记录中的“分析”、观察记录中的“询问”、观察记录中的“反思”。通过适时恰当的介入与孩子们一起探索、操作、发现、讨论、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孩子们的主体地位。

(2)微格研训:收集和采纳课程游戏化的微视频,组织教师进行观看,学会用游戏化的精神去分析、反思幼儿的行为,从中理解课程游戏化的含义与意义,形成“课程游戏化”的正确方向和思路,找准实施关键问题,使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的共建双方形成思想共识。

(3)分层培训:组织教师参观先行一步的结对园所,学习和观摩园所优秀的课程游戏化做法,并邀请专家来园专题讲座,对每一个阶段出现的研究问题,进行学习、分析、反思与实践,回归教育本真,让孩子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2、优化课程游戏化途径

(1)双园结对,资源共享。课程要拓展,必须挖掘多种具有教育价值的社会资源。幼儿园课程在时间、空间上向家庭延伸,充分利用家长、社区资源,积极探索家长、社区工作的新形式、新内容,搭建多途径共育家园平台,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用课程的理念引领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家长转变育儿理念,通过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将幼儿园、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转化为家园共育持续开发的活动机制,积极构建以幼儿园为主导,以家庭、社区为依托的联合互动的共育平台,使幼儿园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放大、辐射。

(2)园际互学,研培合作。课程游戏化实施的有效与否,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关键。教师从理论到教育实践的行为转变是建设园与共建园双方都十分重视的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研项目,项目园与共建园班级之间、年级组之间签订共建协议书,建立三项工作机制:协作互动工作机制、帮扶结对活动机制、共同教研学习机制。每学期开展班级、年级组特色活动、参观活动、社区活动、亲子活动等,两所幼儿园互派教师去对方园参与活动、参与研讨,促进两所园的交流与互动,为教师间的经验分享搭建平台。利用共建园自身的教育资源,做到与项目园共享。两个园所地理位置比较接近,附近居民区众多,有超市、购物广场、森林公园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有丰富的家长资源、社区资源等,通过开展一系列参观访问、踏青游览、志愿服务等活动,真正做到各类资源合作共享,互通有无。

(3)人力支持,专业成长。共建园有计划选派市、区名优教师、骨干教师到建设园,开展示范性教学、专题讲座、教师对口帮扶等活动,传授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有针对性地提高建设园教师的专业水平。共建园定期或不定期选派出骨干教师到结对园,帮助建设园教师开展活动设计、环境创设、游戏组织等业务指导,对建设园课程开展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进行针对性的、个别化的帮助和指导;与此同时,建设园选派出教师到共建园跟岗学习,并参与共建园的园本教研、学习培训等活动。在深入分析园所教师在游戏指导中的水平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教研,了解教师日常游戏指导中的问题与困惑,制定教师分层培训内容,提高教师整体实施游戏、有效指导幼儿的专业素养及课程游戏化执行能力。

三、协作交流,共同发展——帮扶任务

我园将在本学期与阳光惠景幼儿建立“协作发展”工作机制,通过理念引领、教师研训、环境督导等措施提高园所课程游戏化进程,从而达到“两园”协同发展的目标。

(一)目标:

1、把握课程游戏化理念,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2、参与项目园游戏环境打造,优化实践研究方式。

3、拓展两园课程优势资源,提升办园品位。

(二)内容与举措:

1、课程游戏化的理念引领与教师研训

(1)理念引领。在共建项目实施中,围绕课程游戏化理论展开专题研究,通过文献学习、专家引领等,明确课程游戏化理念,形成“课程游戏化”的正确方向和思路,找准实施关键问题,使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的共建双方形成思想共识。首先,成立两个园所课程游戏化核心领导小组,每学期开学初,两所园的有关人员共同制定每月重点工作及开展的活动;每月召开一次两所园的工作例会,总结过去一个月主题活动课程游戏化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值得推广的经验,梳理本月工作重点,明确做法与要求,坚持工作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保证课程游戏化项目的顺利推进。其次,形成常态管理联动制度,双方约定两月一次例会,交流理念与学习体会,结合园所实践特点展开思辨;再次,两园定阶段重点开展具体工作的部署交流,提升教研工作效益。

(2)教师研训。对建设园进行输入式指导。每月骨干教师与建设园结对班级进行指导1—2次,在一日活动组织中指导教师的游戏化具体实施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加强园所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感受园所之间不同教育特色;与建设园进行渗透式互动。通过教师跟岗学习、结对共研等形式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实践培训,解决在课程游戏化推进过程中的共性问题,以点带面共同提高。

2、课程游戏化的环境改善与实践方式探索

(1)打造特色环境,彰显园所文化:环境是幼儿园隐性课程,科学、合理地创设游戏环境能引发幼儿自由、自主、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创新游戏,这正是课程游戏化精神的体现。围绕游戏化环境和幼儿学习发展需要,研究环境的再利用、再改进、再拓展,研究适宜的游戏情境环境建构的策略和方法,研究幼儿游戏需要的有效环境。

建设与园所文化内涵相融合的特色教育环境,开发特色环境项目,使幼儿在丰富的环境资源中,获得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体现多样化、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突出游戏化、动态化、自主性,传承阳光惠景“新中式”文化的环境理念,立意让中国儿童体验民俗文化,帮助项目园重点打造“印象江南”儿童游戏街区,“阳光民俗老街”等公共区域,让阳光惠景家长感受国粹魅力,并以“课程游戏化”精神为引领,着力创设最具“中国风、江南韵、无锡景”的游戏环境,打造具有园所文化特色的环境氛围。

(2)提升游戏指导策略的能力:通过活动片段的观摩和分析,为教师梳理幼儿游戏指导中的介入时机、介入策略、指导内容、指导方法、追踪观察等方面特点与具体识别方法,帮助教师丰富理论经验、更好地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通过问题情境模拟的方式,锻炼和激发教师的实践智慧,积累实践能力。

(3)提升评价与调整的能力:为了解决教师“如何评价和分析学习环境是否适宜如何站在儿童的立场,科学、适宜地评价幼儿的活动和发展”等困惑,提升教师评价和调整幼儿游戏的能力。积极运用幼儿参与研究的方式,客观、广泛地收集幼儿的观点,开展参与式的讨论,帮助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积累从幼儿的兴趣、幼儿的发展阶段、游戏的价值等方面科学的评价游戏环境和幼儿学习发展的能力。

3、课程游戏化建设中重点项目推进

(1)拓展资源,优势共享:我园与阳光惠景实验幼儿园相距2.2公里,合理利用本地区自然、社会、文化等教育资源和幼儿生活中的教育素材,广泛搜集幼儿园周边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充分利用“惠山古镇”、“惠山森林公园”、“地铁站”、“购物广场”和15个“小区”等建立两个幼儿园公用的教育资源地图。在此基础上将家长资源纳入课程资源库,形成园内外教育资源网络,整合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资源,联手共建服务品牌,真正做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2)文化浸润,品质办园:进一步挖掘两个园所的文化内涵和办园特色,培育两园文化建设机制:以“同心园”为纽带,“论坛社”为载体,以“幼儿发展”为中心,提高两园课程游戏化执行能力,进一步彰显仁和礼仪家园特色、阳光惠景实幼民俗文化资源传承,将两所幼儿园的文化,以孩子为支点向家庭、社会辐射,从而进一步幼儿园保教水平的提高,实现内涵品质办园。

总之,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一个动态的课程建构过程,我们将珍视儿童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在课程游戏化的实践道路上与项目建设幼儿园携手并进,不断探索,大胆实践,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游戏性、主体性、开放性、综合性的课程游戏化活动中促进幼儿快乐成长,推动教师不断进步,成就园所走向辉煌。

四、与时俱进,优化保障——项目保障与措施

(一)项目措施

进一步落实课程游戏化精神,有效发挥项目共建园的辐射带头作用,将通过园部引领、小组探究、网络跟帖互动等点面结合形式开展多角度、多方位合作浸润式研训活动,如组织老师开展《指南》和课程游戏化精神解读、问题思辨、实例剖析、实践探究等,有力推进游戏化环境建设及高质量游戏活动开展,不断提升教师专业解读、有效指导能力。

1、加强专业理论研讨学习,明晰课程游戏化内涵

与建设园结成共建对子,积极开展“全园研讨、小组研讨、网上互动”等多种形式的专题研讨活动:全园研讨——以视频、案例研析等形式,结合课程游戏化精神进行专业解读,引领教师转变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小组研讨——以实践操作材料、相互观摩、观察解读幼儿为基础,进行问题情境式研讨,鼓励教师间合作对话、互动交流,概括整理优化的指导策略;网上互动——抛出教师日常游戏活动组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互动跟帖对话,谈谈自己的想法、好的做法,出金点子,帮助同伴解决游戏组织中的指导困惑。

2、邀请专家引领对话,借助外力推动发展

充分利用专家资源。利用本区专家指导教师课程游戏化建设。定期邀请市、区教研室专家来园指导课程游戏化的实施,开展专题讲座、座谈、观摩研讨等活动,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课程游戏化执行能力。

3、增强园际互动交流,提高教研的有效性

为提高外出学习效益,让老师们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根据各层教师的实际需求,选择有价值的专题进行研讨,对老师们进行有目的地指导,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切实提高自身业务素养。采取实地指导、现场调研、专题讲座、送教入班、跟班学习、全园互动等不同形式开展不同范围的中小型园际教研,有计划开展骨干教师学习分享活动,以结合自身感悟的个人讲座、翻版教学等多种形式,把新理念、新信息以及教育经验及时传递,共享优质资源。

(二)项目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建设园和共建园成立课程游戏化项目核心研究小组,双方幼儿园园长担任组长,对该项目的研究全面负责,业务副园长担任副组长,负责项目实施的具体研究及过程管理。研究小组成员包括两所园的园领导、教科室、骨干教师等形成了机构健全,职责明确的组织保障机构。

2、制度保障

在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期间,为了保证帮扶共建的有效开展,建设园和共建园共同制定一系列相应帮扶制度:如教科研例会制度,每学期开学初,两所园的有关人员共同制定每月重点工作及开展的活动;每月召开一次两所园的工作例会,总结过去一个月主题活动课程游戏化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值得推广的经验,梳理本月工作重点,明确做法与要求,坚持工作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保证课程游戏化项目的顺利推进。每月骨干教师与建设园结对班级进行指导1——2次,在一日活动组织中指导教师的游戏化具体实施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加强园所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保证课程游戏化项目的顺利推进。

3、经费保障

双方幼儿园都有教师培训、现代化建设等专项资金,明确经费的专款专用制度。建设园所处的梁溪区教育局也全力支持该项目建设,在经费上给予全面支持。

4、专家保障

教育局领导在政策和人力资源上给予全力支持,并在专家的邀请、外出的学习等方面提供信息、机会等措施保障。幼儿园建成专家资源库,包括省、市区的幼教届知名专家,邀请他们定期来园进行专业化诊断、指导和督查。

5、师资保障

项目研究核心组组长周旻红园长双本科学历,从事幼教工作33年,任职公民办园长职务25年,先后被评为无锡市、区优秀园长、先进个人、优秀委员等,连任区政协委员、无锡市人大代表,亲自主持全国、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方法,其中“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幼儿礼仪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被确定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重点课题,并获得了课题研究成果评比二等奖。骨干教师队伍中有市区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和教学新秀,具有很强的研究意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课程游戏化建设的有序实施提供了基本保障。

(三)时序进度

我们将分阶段、有序推进的原则,在学习和实践中探索适合幼儿园实际的项目实施的途径和策略,不断转变观念,真正落实课程游戏化内涵及实质,实现“幼儿发展、教师成长、园所提升”三方共赢。


浏览量:0
创建时间:2020-07-03 11:45
首页    教育科研    课程游戏化    仁爱满园 结伴同行 无锡市仁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施方案

仁爱满园 结伴同行 无锡市仁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施方案